校史沿革
6766澳门联合网站于2003年2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福州市农业学校和福建省农业学校合并设立。
福州市农业学校由三所学校合并而成,即:创办于1902年的福建农桑总局蚕务学堂、创办于1903年的私立培元师范学校和创办于1908年的福州农事试验场农业别科班。
福建农桑总局蚕务学堂。1902年,闽浙总督许应骙在福州创办农桑总局,附设浙股、粤股蚕务学堂,学制3年,校址在福州水部门外耿王庄(今福州台江南公园)。随后,学校数易校名,1912年校址移至福州南门城边街。1914年,更名福建省立甲种蚕业学校。
福州农事试验场农业别科班。1908初,林炳章、陈宝琛等在福州水部工艺传习所附设福州农事试验场,招收农业别科生。1910年,迁移福州西湖澄澜阁办学,校名改为福建官立中等农业学堂。其后,校名先后改称福建省立农林学校、福建省立甲种农业学校。
1927年,福建省立甲种蚕业学校与福建省立甲种农业学校合并改称福建省立高级中学第二分校,校址福州西湖。1928年,改称福建省立福州农林中学。1933年8月,改称福建省立福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以下简称“高农”),迁址福州北库巷。1936年,“高农”与省立长乐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合并,改名福建省立长乐农业职业学校,校址长乐鹤上乡(现长乐鹤上岐阳村)。1938年2月,因抗战形势日紧,学校随省府迁往战时省会——永安,改名为省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并奉令接收省立福安茶叶职业学校及省立南平初级农业职业学校。1938年7月,因房舍缺乏,学校迁往连城文享村。1940年,迁移永安南门外茅坪办学。1942年,改称省立永安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943年1月,学校归并省立农学院,迁址永安黄历,改称福建省立农学院附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由院长严家显先生兼任校长。1945年11月,抗战胜利后奉令独立办学,迁回福州北岭,改名福建省立福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后又迁闽侯南港陈恕乡,因陈恕乡办学条件欠缺,交通不便,学校获准又迁回北岭原址。1951年8月,学校与福州私立协和职业学校合并改名福州农业技术学校。
私立培元师范学校。1903年,基督教福州美以美会在福州仓前山望北台培元书院创办培元师范学校。1912年,福州公理会与美以美会合办,将培元师范学校改名私立协和师范学校,学制二年,移址于福州城内古仙桥。1918年,美以美会办的一所中学并入协和师范学校,改名福州私立协和师范中学,先迁水部门,后迁福州仓前山施埔,分师范科、普通科,附设农林场。1928年1月,福州私立协和师范中学改名福州私立协和中学,分师范科、普通科,并开始兼设农林科,,校址迁至福州西门外祭酒岭。1933年8月,福州私立协和中学改称福州私立协和职业学校(以下简称“协职”),采用高级学校学制,学制3年。1939年4月,因抗日战争,学校迁往闽清六都墘上里祠堂和梅俤厝。1941年4月,福州沦陷,“协职”由闽清迁往将乐水南,1943年8月迁回闽侯甘蔗镇并兼办初中,9月又迁往闽清六都。1945年8月,福州私立协和职业学校迁回福州西门外祭酒岭原址。当时设高级农科、初级农科,学制三年,学校有教职员工30人,在校生301人,校内设有近80亩实习农牧场和实习工艺场。
1951年8月,福州私立协和职业学校与福建省立福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合并,校名福州农业技术学校(简称“福州农校”),以“协职”所在地祭酒岭为校址。
1958年,因国防建设需要,“福州农校”迁址福州城门乡东塔村,隶属福建农学院,改称福建农学院附属农业学校。1960年8月,学校增设大专班,隶属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校名改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附属专科学校。1961秋,大专班并入福建农学院,学校更名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附属农业学校。此时,龙溪农校牧医一个班并入,学校共设有5个专业,在校生1072人。1962秋,闽侯专区农校及南平农校农机一个班并入学校。1963年改称福建省福州农业学校,1966年改称闽侯专区农业学校。1970秋学校停办。1975秋学校复办,校址设在福清琯口,按当时行政区划改称莆田地区农业学校。1983年12月,随地市区划调整,学校隶属福州市,定名为福建省福州市农业学校。
福建省农业学校前身为福建农垦学校,于1979年6月在邵武市苦竹湾原福建省“五七”干校旧址创办,1994年9月搬迁福州与省农业干部学校合署办学,1997年4月更名为福建省农业学校。校址设在福州仓山区上山路190号(今首山校区)。
2003年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合并福建省农业学校、福州市农业学校正式设立6766澳门联合网站,确定学院为专科层次的公办普通高等职业学校,校址设在福州南郊相思岭。
2015年全省干校撤销,福建省农业干部学校成建制并入学院。
学校地址: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寿春镇寿蔡路景润中央城金街A9栋118号商铺 | 首山校区:@2022 版权所有 |